特色产品
滚动播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产文化 -> 特产趣闻

TOP

特产早知道——红菇
2019-12-07 00:00:00 来源:特色产品 作者:佚名 【 】 浏览:454次 评论:0

  各位网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特产品牌公众评选活动组委会,欢迎观看《特产早知道》,特产是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有文化内涵或历史,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所谓“一方水养一方人”,在特产上也是“一方水养一方特产”。这些特产有你想了解的吗?快和小编来认识下吧,本期我们介绍的特产是——红菇

  红菇身含有5种多糖、16种氨基酸和28种脂肪酸。多糖含量约为2.47%,其中单糖和寡糖占总糖的33.9%,氨基酸含量14.7%,其中人体必需、半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问题的54.4%。红菇干品每百克含蛋白质15.7克,碳水化合物63.3克,钙23毫克,磷500毫克,维生素b23.54毫克,尼克酸42.3毫克。

  红菇有菇中之王的美称,系天然营养佳品。其风味独特,香馥爽口。其味较之任何菇类无比的鲜甜可口;并含有人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滋阴、补肾、润肺、活血、健脑、养颜等功效,经常食用,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同时它含有多糖类抗癌物质,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抑制癌细胞转移,对治疗疗急性脊髓视神经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具有治疗腰腿酸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和补血、滋阴、清凉解毒及治疗贫血、水肿、营养不良和产妇出血过多等疾病,还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抗癌等作用,经常食用,可使人皮肤细润,精力旺盛,益寿延年。

  红菇的菌丝不能分离,故至今无法进行人工栽培,日见珍贵。的杆同其它菇不一样,不但不脆,而且质硬带有韧性。采摘时要用削菇的竹签或其他工具插入底层,才能把它撬起来。红菇一般群集而生,山中蛇虫常有毒涎染菇上,为免中毒,鲜菇煮食时应同时置以米粒,倘米粒呈蓝色,则菇有毒,弃之勿食。

  在福建闽南地区,妇女分娩时必食红菇补充营养;在广州、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据《本草纲木》所载:红菇味清、性温、开胃、止泻、解毒、滋补、常服之益寿也。可见,红菇早在明代就被前人所食用。红菇有脾肝补血、健胃强肾之功效。当地人口味不佳时,常用红菇调和胃口;小孩泄泻用红菇蕾炖汤可止泻;妇女坐月子吃些红菇滋补健身。所以红菇又有南方红参之称。当地炖鸡、炖鸭、炖蛋、炖猪肚、炖猪排之类配些红菇不仅使其色彩夺目、更能使汤水增甜、味道鲜美。由于红菇既是古往今来的天然味精又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色素,因此成为请客宴会、迎宾送礼的名贵上菜和馈赠佳品,畅销于海内外。

  红菇具有独特的生长环境,当地谚语云:从来无种,四季无花,越嫩越好食,越老越有渣。形象地概括了红菇的这一特征。它自古以来既无花又无种,一年一度自然生长,在高温高湿的气候下生长。它生长的地域更为独特,只生长在茂密椴木树下的沃土上。它虽然无花无种,但却有传宗接代的始祖地,每年均在这块故土上茁壮生长。采菇者年复一年依旧回老菇穴采菇。

  真的红菇,菌盖正面深红,中心暗红,并有横皱纹,菌盖腹面菌褶细密均匀,呈浅灰蓝色,菇脚矮圆不空心。叶盖全开并有破裂的红菇,则是将要过时的菇,但汤味好,未开伞的菌食来无渣。叶盖半开型如单车摇铃的红菇,属上等红菇,清香美味,一盆菜调上几个就独到好处。未开的红菇蕾,虽然未过到成熟期,却甜嫩可口。红菇便于保存,晒干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不仅久不变质还会放出阵阵芳香,使人心旷神怡。

 

  “中国特产品牌公众评选活动”响应十八大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精神号召,由中国特产品牌公众评选活动组委会举办。本活动旨在保护地方特产经济,规范特产市场秩序,促进特产经济健康发展,改变名优特产在消费群体中物价高、资源少、产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的“独裁专制”形象,使地方特产名优品牌效应更显著,让地方特产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香。诚挚欢迎您的加入!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特产早知道——红菇 责任编辑:zhaoqiongqiong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特产早知道——灵马旱藕粉 下一篇特产早知道——藏族的饮食文化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中农兴业网三农资讯网三农市场网农副产品供销网农资供销网乡村网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色产品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村村通·一路发三农信息化168网站群平台成员--特产协会官方网站--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特产联盟官方网站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特色产品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6-2017 zgtscp.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京ICP备1021550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1号
联系邮箱:zgtscp@163.com
联系电话:4000-876-856 010-58472298 15340115956 监督电话:13161838198
            
技术支持: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网络110报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