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品
滚动播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产服务 -> 特产推广
】  打印  留言  浏览:119
评论:0条 责任编辑:caiji

水稻秸秆还田综合技术模式

2021-09-24 11:18:24 来源:兴安盟农牧局

  本模式适用于有水源保障条件的水稻田。秸秆还田方式包括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留高茬还田等,技术模式要点如下:

  一是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模式

  1.秸秆处理。水稻实行机械或人工收割时,留茬高度应小于15厘米。收割机加载切碎装置,边收割边将全田稻草切成10~15厘米长度的碎草;人工收割后稻草也要按10~15厘米长度粉碎。将粉碎的稻草均匀的撒铺在田里,平均每亩稻草还田量为300~ 400公斤。南方稻田,当土壤温度与土壤微生物条件满足不了秸秆快速腐熟的要求,则需要施用秸秆腐熟剂,一般按每公斤秸秆施用2亿个以上有效活菌数(CFU)计算秸秆腐熟剂每亩投入量。

  2.调节碳氮比。一般可选择增施尿素等氮肥以调节碳氮比,施用量要根据配方施肥建议和还田秸秆有效养分量确定,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适量增加氮肥基施比例,将碳氮比调至20:1~40:1。

  3.注意事项。在秸秆处理时,清除病虫害较严重的稻草和田间杂草。在基肥和秸秆腐熟剂施用后,立即灌入10厘米深水泡田,5~7天后田间留2~3厘米浅水,免耕抛秧,或用旋耕机耕田整地、栽插晚稻。分蘖苗足后排水晒田。采用免耕抛秧栽培的稻 田,抛秧前平整田面,避免田面深浅不一。

  二是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

  1.秸秆处理。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小于15厘米,割下的稻草全量还田。根据不同下茬作物,选择不同稻草覆盖方式。种植油菜的,水稻收获后趁墒将稻草均匀覆盖于水稻田宽窄行的窄行中,宽行留作免耕栽油菜。种植小麦的,在施足基肥、播种小麦 后再盖草,每亩覆盖稻草量450~600公斤。种植马铃薯的,在马铃薯栽种后,趁着垄面湿润覆盖稻草,盖草后淋一次水或撒土压草,1亩稻田的稻草覆盖1亩马铃薯田。种植冬种蔬菜的,应在蔬菜播种后,按每亩稻草用量250~300公斤直接铺盖或撒 铺,以不见表土为准。稻草撒铺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施用秸秆腐熟剂,如施用秸秆腐熟剂,一般按每公斤秸秆施用2亿个以上有效活菌数(CFU)计算秸秆腐熟剂每亩投入量。

  2.调节碳氮比。一般可选择增施尿素等氮肥以调节碳氮比,基肥施用量要根据配方施肥建议和还田秸秆有效养分量确定,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适量增加氮肥基施比例,将水田碳氮比调至20:1~40:1。

  3.注意事项。在低洼易积水的果园地或土壤过于粘重的田块不适合采取稻草覆盖还田方式。有严重病虫害的稻草不宜直接覆盖,将其高温堆沤腐熟后再利用。

  三是水稻秸秆留高茬还田技术模式

  1.秸秆处理。水稻成熟后,采用机械联合收割或人工收获,留茬高30~40厘米左右。若当地土壤温度在12℃以上、且土壤含水量能保证在40%以上时,可施用秸秆腐熟剂。一般按每公斤秸秆施用2亿个以上有效活菌数(CFU)计算秸秆腐熟剂每亩投入 量。

  2.调节碳氮比。一般可选择增施尿素等氮肥以调节碳氮比,基肥施用量要根据配方施肥建议和还田秸秆有效养分量确定,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适量增加氮肥基施比例,将水田碳氮比调至20:1~40:1。

  3.旋耕。施肥后,用旋耕机进行旋耕,将稻茬和秸秆腐熟剂一并翻埋入土壤内。

  4.注意事项。在秸秆处理时,清除病虫害较严重的稻草和田间杂草。


http://nmj.xam.gov.cn/xamagri/kjzc/xkjtg/1220254/index.html

    欢迎发表评论(评论内容至多1000字)
  发表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内  容:

中农兴业网三农资讯网三农市场网农副产品供销网农资供销网乡村网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色产品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村村通·一路发三农信息化168网站群平台成员--特产协会官方网站--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特产联盟官方网站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特色产品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6-2017 zgtscp.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京ICP备1021550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1号
联系邮箱:zgtscp@163.com
联系电话:4000-876-856 010-58472298 15340115956 监督电话:13161838198
            
技术支持: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网络110报警服务